公元926年2月,魏州发生军队叛乱,后唐庄宗李存勖本想亲自带兵镇压,但遭到群臣一致反对。最后只好派大将元行钦领兵前往平定叛乱。
元行钦带兵打仗节节败退,叛军势力不但没被镇压,反而越来越猖狂。朝廷只好放出被关押的义兄李嗣源去镇压叛乱。谁知李嗣源带着亲兵刚到魏州,还没来得及商量作战计划,手下将士就逼着他当皇帝。李嗣源当场怒斥众人,可之前平叛失败的元行钦怕李存勖追究责任,也跟着煽动他登基称帝。
正当李嗣源左右为难之际,他的女婿石敬瑭也劝说道:现在皇帝胡作非为,您作为老晋王的养子,应该挺身而出。李嗣源沉默许久,最终默许了这个提议。
李嗣源叛变后,那些原本跟着李克用打仗、但在李存勖手下一直不受重用的河东老将们纷纷跟着造反。与此同时,之前投降后梁的将领们也抓住这个乱局开始搞小动作。
听说结拜兄弟也造反了,李存勖又惊又气,现在能指望的只有刚打完蜀国回来的李继岌部队。他准备逃出洛阳去跟他们会合,结果半路上被戏子马直的手下郭从谦给害死了。
展开剩余92%李存勖去世后,李嗣源一路畅通无阻地赶往洛阳。
打进洛阳城后,他马上派人找来李存勖的尸骨,对着尸骨又叹气又掉眼泪。哭完就宣布:所有人都照常干活,等李存勖的儿子李继岌从外地回来接班当新皇帝。
这些大臣投靠李嗣源图什么?不就是想跟着新主子飞黄腾达吗?要是让李存勖的后人重新掌权,他们这些叛徒能有好果子吃?
大臣们争先恐后地劝说,特别是宰相豆卢革站出来说:"国家不能没有君主,放眼天下,除了大人您,再没有第二个人能担此重任了。"
李嗣源觉得自己没啥本事,哪配当这个皇帝?
在豆卢革他们多次劝说下,李嗣源勉强同意暂时接管朝政,打算等李继岌回来再说。可没想到李继岌带兵伐蜀途中,军队内部发生叛乱,他自己也上吊身亡。李存勖的其他儿子不是被杀就是下落不明,李嗣源最后"迫不得已"当上了皇帝。
4月20日这天,李嗣源在先皇李存勖的灵位前登基称帝,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皇位是合法继承来的,不是靠造反抢来的。他同时把年号改成了"天成"。
这一年,李嗣源已经59岁了,快60岁才当上皇帝,在古代皇帝里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了。
为了稳住前朝老臣们的心,李嗣源做了精心安排:让亲信安重诲当枢密使,派刚带着李继岌军队回来的任圜做宰相。同时保留前梁宰相郑钰,以及李存勖时期的两位老臣豆卢革、韦说的宰相职位。其他官员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
李嗣源任用前朝老臣当宰相只是临时安排,他其实早就打算好等条件成熟就换上自己人,而冯道就是他心中最合适的宰相人选。
在李存勖当政时,冯道原本被内定为宰相人选。可惜他父亲去世,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等守孝期满回来,李存勖已经去世了。幸好新继位的李嗣源也很看重冯道,想让他当宰相。但冯道因为长期不在朝中,资历尚浅,李嗣源只好先安排他做端明殿侍讲,打算等时机成熟再提拔他。
现在宰相府共有四位大臣:任圜、郑钰、豆卢革和韦说。
任圜是五代时期少有的治国能臣,一上任就大刀阔斧进行革新。很快国库就充实起来,朝廷运转井然有序,军队和百姓都丰衣足食。他的政绩有目共睹,朝野上下都交口称赞,没人能动摇他的地位。
郑钰这个人本事不大,但毕竟是后梁的宰相。用他可以稳住那些后梁的老臣们。再说郑钰是张全义的心腹,这个张全义可不简单,当年就是他向李存勖举荐李嗣源去北方平叛的。连唐僖宗都亲自给他赐名,在朝中威望很高。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李嗣源都不能动郑钰。
现在只能找豆卢革和韦说想办法了。
和郑钰差不多,豆卢革和韦说也没什么真本事,但仗着是开国功臣,根本不把武将出身的李嗣源当回事。这俩人还特别爱拉帮结派、贪污受贿,简直就是自己往枪口上撞。
李嗣源私下指使和他们有矛盾的谏议大夫萧希甫,让他写奏章举报这两个人。
这两个人本来就有不少把柄,现在又被谏议大夫盯上了。天成元年七月,李嗣源直接下旨撤了他们的宰相职位。
朝廷里空着两个宰相的位子,早就被各方势力盯上了。安重诲和任圜两人争得最凶,都想坐上这个位置。
安重诲是李嗣源的亲信,拉拢了郑钰和枢密使孔循;任圜作为李克用侄女婿,背后有河东将领撑腰。两派人马实力不相上下,为了争夺宰相职位的人选,明争暗斗不断。
这么多年来经历了不少事,李嗣源也明白他们的想法:一个是自己的亲信,一个是老晋王的侄女婿,两边都不好偏袒。为了公平,他让他们各自推举合适的人选,最后由自己来做决定。
任圜挑中了李琪,这位李琪可不简单,他曾经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首席秘书,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不过安重诲觉得,李琪虽然挺有本事,但心胸不够开阔,又特别爱财不检点,这样的人哪配做宰相。
轮到安重诲举荐人选时,他推举了太常卿崔协。可这个崔协没什么真才实学,连字都认不全,哪配当宰相?但就因为他是安重诲的跟班,所以照样被推荐上去了。
任圜再次站出来反对:"张协虽然出身名门,但肚子里没多少墨水。我这个没学问的人当宰相已经够丢人了,要是再让张协来帮忙,岂不是要让全天下人看笑话吗?"
你推举的人我不同意,我提名的人你又反对,几个大臣为了抢宰相的位子,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李嗣源坐在龙椅上一直不吭声,等到这帮人吵不动了,才慢悠悠地说他也要推荐个人选。
李嗣源说要举荐个人,众人都不吭声,想看他到底要推举谁。没想到他轻描淡写地说要推荐易州刺史韦肃,这名字一出来,在场的人都懵了,谁都没听过这个人。
李嗣源接着也给出了支持韦肃当宰相的原因。他说在自己处境艰难时,韦肃曾出手相助,再加上韦肃是京兆韦氏家族的子弟,出身名门望族,完全有资格担任宰相一职。
说实话,韦肃虽然是名门望族出身,但在后唐朝廷里完全是个新人。在那个讲究资历和辈分的官场,怎么可能让他当宰相?大家当然都不服气。果然,一提他的名字,所有人都表示反对,而这正是李嗣源想要的结果。
李嗣源这个老江湖难道还摸不清官场里的弯弯绕绕?
当年李存勖为了照顾亲信,把两个只会唱戏、从没打过仗的陈俊和储德源直接提拔成刺史,这让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心都凉透了。后来后唐的将领们渐渐都不愿再为李存勖卖命,这个惨痛教训,李嗣源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其实从一开始,李嗣源就没想过要让韦肃当宰相。
面对大家的强烈反对,李嗣源依然坚持己见,又提出了新的人选——户部侍郎冯道。
冯道在李存勖手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如今已是三品大员的户部侍郎。当年李存勖想让他当宰相这事人尽皆知,不过冯道为人低调随和,从不争权夺利。
冯道资历老又不爱争权,比那个来历不明的韦肃强多了。之前已经驳回过李嗣源推荐的人选,这次要是再拒绝就显得太不给面子。这么一来,让冯道当宰相大家都觉得合适。李嗣源这招以退为进玩得漂亮,不动声色就把自己人安排进了宰相班子。
从这件事就能发现,李嗣源确实有两把刷子。
照理说,李嗣源作为皇帝,提拔个宰相应该易如反掌。但想到李存勖的前车之鉴,他哪敢再犯同样的错误?
朝廷里宰相的位子就两个,要是李嗣源一上来就推举冯道,可能大伙儿都不服气。万一有人唱反调,李嗣源硬要提拔冯道,肯定会得罪不少人,以后想办什么事可就难了。
另外,就算冯道的任命能顺利通过,剩下的那个宰相位置也肯定会引发激烈争夺。不管最后选谁上位,都必然会得罪另一方的势力。
不如等他们为了抢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筋疲力尽时,再顺势推举冯道,这样大家也能勉强接受。
这样操作下来,李嗣源既没得罪任何人,又成功把冯道安排进了这个位置。
另一个宰相人选是谁?李嗣源挑了崔协来当。为啥选他?主要是安重诲在朝廷里势力太大,任圜一个人根本顶不住。再说任圜自己也同意让崔协当宰相,暗地里还跟安重诲做了些交易。任圜前思后想,最后还是决定放弃推荐李琪。
927年正月初十一,冯道当上了宰相。
李嗣源为什么非要让冯道当宰相?其实不是因为冯道特别能干,主要是冯道这个人地位高却不摆架子,也不喜欢争权夺势。再加上李嗣源自己不认识字,正好需要这么个人帮他念奏章。
换别人来做这事,面对权力的诱惑,肯定会歪曲事实来谋取私利,那还怎么保证自己能真正掌权?
在冯道的协助下,李嗣源开始大力整顿各地藩镇势力。
在李嗣源看来,朝堂上那些争权夺利,说白了都是官员们为自家谋私利。但要是地方藩镇管不好,那可是会动摇国家根基的大事。
地方势力太强又不能硬来,只能一步步来,慢慢削弱他们的权力。
后梁时期,朝廷直接任命各地官员,想通过这种方式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
后唐建国后,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任用权限有所放松。李嗣源掌权时基本延续了这个做法,但对重要职位的人选增加了管控。比如像节度使、观察使判官这类要职,必须经过吏部的正式选拔才能任命。
以后每个节度使每年可以推荐两个人选,有使相头衔的可以推荐三个,团练使和防御使各能推荐一人。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要等皇帝批准任命,书记官以下的职位允许直接由地方官府自行安排。
李嗣源虽然严格约束地方官员胡乱举荐的行为,但对于确实有功劳的人,允许在推荐时给予一定优待。
举个例子,像节度观察两使判官这类官职,原本要经过吏部选拔,现在改由中书门下直接任命,而且名额从原来的增加到五人;直属京城的防御使、团练使职位也增加了,现在可以任命两人。
乍一看,李嗣源这么做好像是在向地方军阀低头认怂。
不过李嗣源毕竟是靠造反推翻李存勖上位的,名不正言不顺,他对各地藩镇的控制力其实很有限,这些做法主要就是为了稳住地方势力。
李嗣源一上台就先拿中央机构开刀,把李存勖手下的重要官员张居翰、李绍宏和宋唐玉都撤了职,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安重诲。这样一来,他就完全掌控了枢密院这个既能管朝廷内政又能指挥军队的核心权力部门。
在地方上,他派自己的亲信掌管重要地区:女婿石敬瑭负责陕州军务,干儿子李从珂管理河南府防务,陈州刺史刘仲殷接管邓州事务,郑州防御使王思同则坐镇同州。
这样一来,石敬瑭掌控了洛阳的西面门户,而李从珂则牢牢握着洛阳的军队指挥权。
刘仲殷和李嗣军原本就是老交情,两人感情特别好。李嗣军当上皇帝后,直接派他去掌管一方军政大权,还让自己儿子李从荣娶了刘仲殷的闺女,两家就这样结成了亲家。
王思同之前很受李存勖和李继岌重用,已经当上了防御使,眼看就要升任节度使了。所以李嗣源掌权后也特别优待他,就是想把他拉到自己这边来。
除了这些,当初跟着李嗣源一起造反的齐州防御使王晏球,也被封为宋州节度使。这样一来,河南地区基本上都归李嗣源的新朝廷管了。
搞定洛阳的防守问题后,李嗣源开始琢磨怎么处理那些前朝的老臣子。
李嗣源当上皇帝后,任圜带着伐蜀的部队归顺,帮他解决了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同时,太原的巡检官符彦超抓住并杀掉了李存勖的弟弟李存霸,赶走了留守官员张宪,彻底断了李克用后代造反的念头。之前跟李嗣源有过节的魏州守将赵在礼和皇甫晖,这时也主动上表表示臣服。
另外还有当时袖手旁观的马步军都虞侯朱守殷。
李嗣源表面上对这些人大加封赏、格外优待,可心里始终提防着他们。
任圜和朱守殷两人,一个在朝中做宰相,一个在汴州当地方官,但没过多久就接连被杀。
其他几位大臣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很快就被踢出了权力中心。就拿符彦超来说,他帮李嗣源稳住了太原这个重要地盘,结果朝廷却派他侄子李从温去接管太原的兵马大权。符彦超表面上官职越升越高,实际上却被逐渐架空,越来越靠边站了。
最后被派去接替符彦超,担任北京留守和太原尹职务的,是李嗣源的儿子李从荣。
到李嗣源当皇帝的时候,太原这个发家重地一直牢牢控制在他们自家人手里。不光太原是这样,其他几个关键的军事重镇也都被他的亲信把持着。
魏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主要位于现在的河北地区。它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后来在隋唐时期成为州级行政区。魏州的地理位置很关键,处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历史上经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宋朝以后,这个地名就慢慢不再使用了。
李存勖把赵在礼、皇甫晖这些官员调离原职,把魏州升级为陪都,改名叫邺都兴唐府,并派自己的儿子李从荣去管理邺都事务。
开封城
汴州是个富庶的战略要地,原本由朱守殷镇守。927年,李嗣源率军东征击败朱守殷,同时处死了前宰相任圜。随后他派陕州节度使石敬瑭临时接管汴州,不久正式任命石敬瑭为宣武军节度使。此外,石敬瑭还兼任禁军统帅,统领皇家卫队。
后来石敬瑭被调到邺都任职,接替他的是李嗣源的另一个儿子李从厚,他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派去镇守汴州。
水里面
河里有片产盐的池塘,从唐朝开始就是重要的税收来源。因为这个原因,李嗣源派他的干儿子李从珂去管理河中的事务,后来正式任命他当上了当地的最高长官。
石家庄
在李嗣源当政初期,镇州由王建立掌管,后来换成枢密使范延光接手。这两个人都是李嗣源以前的亲信将领,跟着他打拼了很多年,算得上是他的老部下。
邢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之前驻守邢州的将领王景戡并不是李嗣源的心腹。928年,李嗣源派自己的侄子李从温接替了他的位置。
古时候的北京一带
幽州这个地方一直特别关键,根基很深。为了稳住局面,李嗣源决定和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结亲家,把女儿嫁过去。之后又把赵德钧的养子赵延寿调到朝廷里,给了他重要职位。
表面上看是控制了局面,实际上李嗣源玩得更深。他先跟对方结成亲家,然后利用在幽州的河东系将领来分裂幽州军队。同时安排其他藩镇的兵马长期驻扎在幽州附近,还派河东将领的子弟去当卢龙下属州的刺史。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既削弱了赵德钧的势力,又把幽州牢牢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李嗣源在安排重要藩镇官员时,把自己的心腹派去掌管中央要职,让皇亲国戚和信任的将领去管理地方上的大藩镇。至于剩下的藩镇,就交给跟随他打天下的河东老部下,或者资历尚浅但忠心耿耿的亲信来担任。
这样一来,既能收买河东旧部的人心,又能打压后梁降将的势力。等李嗣源坐稳皇位时,那些后梁降将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因年老退休,彻底消除了这些摇摆不定之人可能带来的麻烦。
说实话,李嗣源确实是李克用之后最合适的接班人。他当上皇帝后,马上改变了李存勖那套做法——不再让太监监督军队,也不再排挤河东的老部下们。相反,他开始重用皇亲国戚,用这个办法来稳固自己的皇位。
他一边除掉李存勖的心腹,一边排挤后梁投诚的将领,完全依靠河东旧部作为核心力量。这样操作下来,他比李存勖在位时更得军心,对后唐的控制力也更强。
虽然李嗣源在位时的国土面积不如李存勖时期广阔,但他对地方的控制力反而比李存勖在位时更强。
李嗣源虽然是个文盲,可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年代,他的本事绝对能排进前两名。就连乾隆皇帝都夸过他厉害。
明宗皇帝本来就没有争夺皇位的野心,他性格温和宽厚,施政也不严苛暴虐。可惜他大字不识一个,身边辅佐的大臣也只有冯道这些人,想要实现太平盛世的理想,实在是太难了。
公元933年11月26日,后唐明宗李嗣源在皇宫雍和殿去世。从他当上皇帝到去世,总共还不到八年时间。
李嗣源当上皇帝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在位时间太短,根本没机会好好治理各地。他统治期间能管住地方,全靠自己多年积累的威望和耍弄权谋的手段。
时间太短来不及稳固根基,等他一死,这个全靠李嗣源撑着的权力体系肯定要垮,后唐的江山也就跟着完蛋了。
果然不出所料,李嗣源去世才三年,他一手打下的后唐基业就被女婿石敬瑭夺走了,这结局真叫人感慨万千。
发布于:陕西省